古诗文大全

形式:
杂剧 文言文
  • 读山海经十三首·其五

    翩翩三青鸟,毛色奇可怜。
    朝为王母使,暮归三危山。
    我欲因此鸟,具向王母言。
    在世无所须,惟酒与长年。

  • 残花

    残花啼露莫留春,尖发谁非怨别人。
    若但掩关劳独梦,宝钗何日不生尘。

  • 北禽

    为恋巴江好,无辞瘴雾蒸。
    纵能朝杜宇,可得值苍鹰。
    石小虚填海,芦铦未破矰。
    知来有乾鹊,何不向雕陵。

  • 小苑华池烂熳通,后门前槛思无穷。
    宓妃腰细才胜露,赵后身轻欲倚风。
    红壁寂寥崖蜜尽,碧帘迢递雾巢空。
    青陵粉蝶休离恨,长定相逢二月中。

  • 蜀桐

    玉垒高桐拂玉绳,上含非雾下含冰。
    枉教紫凤无栖处,斫作秋琴弹坏陵。

  • 一片

    一片琼英价动天,连城十二昔虚传。
    良工巧费真为累,楮叶成来不直钱。

  • 巴江柳

    巴江可惜柳,柳色绿侵江。
    好向金銮殿,移阴入绮窗。

  •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

    下苑他年未可追,西州今日忽相期。
    水亭暮雨寒犹在,罗荐春香暖不知。
    舞蝶殷勤收落蕊,佳人惆怅卧遥帷。
    章台街里芳菲伴,且问宫腰损几枝?

    浪笑榴花不及春,先期零落更愁人。
    玉盘迸泪伤心数,锦瑟惊弦破梦频。
    万里重阴非旧圃,一年生意属流尘。
    前溪舞罢君回顾,并觉今朝粉态新。

  • 临发崇让宅紫薇

    一树浓姿独看来,秋庭暮雨类轻埃。
    不先摇落应为有,已欲别离休更开。
    桃绥含情依露井,柳绵相忆隔章台。
    天涯地角同荣谢,岂要移根上苑栽。

  • 谢寺双桧

    双桧苍然古貌奇,含烟吐雾郁参差。
    晚依禅客当金殿,初对将军映画旗。
    龙象界中成宝盖,鸳鸯瓦上出高枝。
    长明灯是前朝焰,曾照青青年少时。

  • 咏红柿子

    晓连星影出,晚带日光悬。
    本因遗采掇,翻自保天年。

  • 庭竹

    露涤铅粉节,风摇青玉枝。
    依依似君子,无地不相宜。

  • 贺新郎·云卧衣裳冷

    云卧衣裳冷。看萧然、风前月下,水边幽影。罗袜尘生凌波去,汤沐烟波万顷。爱一点、娇黄成晕。不记相逢曾解佩,甚多情、为我香成阵。待和泪,收残粉。
    灵均千古怀沙恨。恨当时、匆匆忘把,此仙题品。烟雨凄迷僝僽损,翠袂摇摇谁整。谩写入、瑶琴幽愤。弦断招魂无人赋,但金杯的皪银台润。愁殢酒,又独醒。

  • 临江仙·和叶仲洽赋羊桃

    忆醉三山芳树下,几曾风韵忘怀。黄金颜色五花开,味如卢橘熟。贵似荔枝来。
    闻道商山余四老,橘中自酿秋醅。试呼名品细推排。重重香腑脏,偏殢圣贤杯。

  • 千年调·卮酒向人时

    蔗庵小阁名曰“卮言”,作此词以嘲之。

    卮酒向人时,和气先倾倒。最要然然可可,万事称好。滑稽坐上,更对鸱夷笑。寒与热,总随人,甘国老。
    少年使酒,出口人嫌拗。此个和合道理,近日方晓。学人言语,未会十分巧。看他们,得人怜,秦吉了。

  • 水龙吟·载学士院有之

    倚栏看碧成朱,等闲褪了香袍粉。上林高选,匆匆又换,紫云衣润。几许春风,朝薰暮染,为花忙损。笑旧家桃李,东涂西抹,有多少、凄凉恨。
    拟倩流莺说与,记荣华、易消难整。人间得意,千红百紫,转头春尽。白发怜君,儒冠曾误,平生官冷。算风流未减,年年醉里,把花枝问。

  • 画竹歌

    植物之中竹难写,古今虽画无似者。
    萧郎下笔独逼真,丹青以来唯一人。
    人画竹身肥臃肿,萧画茎瘦节节竦。
    人画竹梢死羸垂,萧画枝活叶叶动。
    不根而生从意生,不笋而成由笔成。
    野塘水边埼岸侧,森森两丛十五茎。
    婵娟不失筠粉态,萧飒尽得风烟情。
    举头忽看不似画,低耳静听疑有声。
    西丛七茎劲而健,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。
    东丛八茎疏且寒,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。
    幽姿远思少人别,与君相顾空长叹。
    萧郎萧郎老可惜,手颤眼昏头雪色。
    自言便是绝笔时,从今此竹尤难得。

  • 白鹭

    人生四十未全衰,我为愁多白发垂。
    何故水边双白鹭,无愁头上亦垂丝。

  • 早蝉

    六月初七日,江头蝉始鸣。
    石楠深叶里,薄暮两三声。
    一催衰鬓色,再动故园情。
    西风殊未起,秋思先秋生。
    忆昔在东掖,宫槐花下听。
    今朝无限思,云树绕湓城。

  • 养竹记

      竹似贤,何哉?竹本固,固以树德,君子见其本,则思善建不拔者。竹性直,直以立身;君子见其性,则思中立不倚者。竹心空,空以体道;君子见其心,则思应用虚受者。竹节贞,贞以立志;君子见其节,则思砥砺名行,夷险一致者。夫如是,故君子人多树之,为庭实焉。

      贞元十九年春,居易以拔萃选及第,授校书郎,始于长安求假居处,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。明日,履及于亭之东南隅,见丛竹于斯,枝叶殄瘁,无声无色。询于关氏之老,则曰:此相国之手植者。自相国捐馆,他人假居,由是筐篚者斩焉,彗帚者刈焉,刑余之材,长无寻焉,数无百焉。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,菶茸荟郁,有无竹之心焉。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,而见贱俗人之目,剪弃若是,本性犹存。乃芟蘙荟,除粪壤,疏其间,封其下,不终日而毕。于是日出有清阴,风来有清声。依依然,欣欣然,若有情于感遇也。

      嗟乎!竹植物也,于人何有哉?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,封植之,况其真贤者乎?然则竹之于草木,犹贤之于众庶。呜呼!竹不能自异,唯人异之。贤不能自异,唯用贤者异之。故作《养竹记》,书于亭之壁,以贻其后之居斯者,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。